聚宝财经
adtop
聚宝财经 > 财经 > 做强做优数字经济禅城探索发展新范式

做强做优数字经济禅城探索发展新范式

编辑:沐瑶  时间:2022-06-22 15:01  来源:网络   阅读量:8933   
做强做优数字经济禅城探索发展新范式

随着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移动互联网、云计算、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,数字经济时代正在加速到来。数字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,传播广泛,影响深远。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、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、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和全要素数字化变革为重要驱动力的数字经济,正在重组全球要素资源,重塑全球经济格局,改变全球竞争格局。

2020年,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位居世界第二,占GDP的38.6%。与2005年相比,15年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增长了15倍,增速惊人,发展蓬勃。但与世界大国强国相比,我国数字经济大而不强,快而不优,产业规模和核心技术还有较大差距。因此,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,培育壮大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,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。

至于如何更好地发展数字经济,禅城将建设佛山数字经济创新集聚区,以集聚区为平台,加快数字产业化和行业数字化,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发展方向,坚持创新为第一驱动力,遵循数字经济发展客观规律,培育以数据为核心要素和重要驱动力的生态环境,探索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范式。

第一,中国数字经济的潜力仍有待充分释放。

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,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39.2万亿元,位居全球第二,占GDP的比重为38.6%。与2005年相比,15年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增长了15倍,增速惊人。工信部2021年3月发布的数据显示,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国数字经济年均增速超过16.6%。这比7.4%的平均GDP增长率快得多,是后者的两倍多。因此,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,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经济增长引擎,数字经济的渗透率也在不断提高。中国社科院指出,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有望达到45万亿元,占GDP比重超过40%。

从极其落后的信息基础设施,到建设全球最大的固定网和移动网;从传统行业到互联网应用的加速普及,在线教育、在线医疗、云办公等新模式、新业态层出不穷...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推动了我国千万个行业的转型升级,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、叠加、倍增作用凸显,为我国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。

同时要看到,与世界大国强国相比,中国数字经济大而不强,快而不优。

一方面,虽然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二,但中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仅为38.6%,而美英等发达国家占60%以上。中国在这方面没有优势。另一方面,中国各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同。北京上海数字经济占比超过50%;贵州、重庆、福建2020年增长15%以上。“十三五”数字发展规划明确指出,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: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足,产业链供应链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;不同行业、不同地区、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没有得到有效弥合,甚至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。

第二,消费端数字化拉开序幕。产业数字化是发展的关键。

数字经济可分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。数字产业化是指数据要素的产业化、商业化和市场化;产业数字化是指利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、先进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,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、全角度、全链条的改造,使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。

“数字工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两种形式。前者将数字技术转化为产品、服务或应用,后者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业、制造业、物流、商业和教育。”阿里研究院院长高指出,中国数字经济的特点是源于需求端的规模效应,即通过移动交易、物流、大数据等方面的技术创新,形成支撑规模应用的服务体系,进而带动原有商品的交易或服务进入生态。

如果说消费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前奏,生产数字化则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大戏,可以实质性提升实体经济的质量、效率和可持续性。与世界上数字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,中国在移动支付等消费互联网方面并不落后,甚至不占优势,但在产业规模和核心技术方面仍有较大差距。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前沿的核心技术,难以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产业。一方面,缺乏基础设施;另一方面,受企业信息化程度不同的限制,数字RD投入较少。近两年国内数码硬件发展速度放缓,关键在于软硬件供给和创新能力不足,无法提供更好的数码产品供给。

在工业数字化方面,全国政协委员、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表示,“近年来,中国在引领和催化工业大数据方面发展迅速,在集成应用、生态培育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初步成效。但是,与为制造业解决问题、创造价值的高层次目标相比,当前工业数据的开发利用还存在诸多挑战。”

第三,加强和完善禅城数字经济,为发展提供新范式

无论是在产业基础上,还是在新业态上,中国数字经济的创新更多的是模式创新,而如何提高数字经济的硬创新,真正把数字经济做强做优,佛山市禅城区提供了更好的新范式。

佛山有很好的传统制造业基础。随着数字化转型需求的逐步升级,佛山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空间很大。2021年,佛山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.3%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442.13亿元,增长9.3%。五大支柱产业增加值3001.4亿元,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5.2%,工业企业数量甚至超过10万家。禅城作为中心城市,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、雄厚的产业基础、完善的数字化基础设施、对数字化人才的吸引力。数字经济企业超过5000家。2021年,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708亿元,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275亿元,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.4%。可见其数字经济基础不错。

事实上,近年来,佛山一直在围绕“数字”进行建设和改革:2018年,制定了《佛山数字政府建设规划》;2020年,《佛山市政府数据资源管理办法(试行)》首次出台;修订《佛山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目录》、《佛山市政府数据开放目录工程》等11项标准;数据资源政策和标准体系不断完善。禅城区提前布局。早在2014年,禅城区就在全国(县)率先探索“一门式”政务服务改革。此后,云平台、区块链、城市大脑等新技术、新模式不断应用于基层治理、企业服务、版权交易等领域。

为落实《数字经济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》,抓住粤港澳大湾区、广东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重大机遇,6月18日,禅城区正式发布《建设佛山数字经济创新集聚区工作方案》和《佛山市禅城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实施办法》。

1.即使是点,也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,充分释放了数据元素的价值。

根据工作计划,集聚区的发展将被定位为国家数字政府改革创新的标杆、大湾区数字产业化的新平台和珠江西岸工业数字化示范区。按照现代产业发展规律和中心城市建设特点,以用地集约的产业群落为重点,形成和转化一批产业集聚发展和综合服务的新载体。推动优势传统产业模式创新,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,实现数字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良性互动,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。

由点到面,佛山数字经济创新集聚区建设将打破禅城产业布局分散、缺乏连片高端园区载体的瓶颈,聚焦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,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效应,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,更好地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。

以工业互联网为例。对于工业互联网和产业集群,华润数字控股有限公司助理总裁、润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晓林表示,四大核心要素构建智能产业集群生态系统。其中,工业是机体,科技是大脑,金融是血液,商业是神经。集群区的建立,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,共同建设产业集群平台,链接产业资源、投融资机构,探索以平台为关键节点建设数据交易和商业服务平台,培养产业数字化复合型人才。

2.推进工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,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。

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,是加快数字化产业化和工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步骤。因此,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,培育壮大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,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。

集聚区聚焦两个方向,一个是产业数字化。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、泛家庭智能网联、数字金融。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等平台服务商,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,为全市制造业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提供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撑。二是数字产业化。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、智慧城市、智慧医疗、大宗商品数字化交易平台,大力发展数字化新业态,推动禅城汇集更多的产业数据和流通数据,推动禅城成为佛山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综合枢纽。

一方面,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,可以使传统产业借助互联网的广泛连接性,打破时空限制,更精准、更广泛地为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,有助于促进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;另一方面,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,将产生各行各业生产经营销售的海量数据,为数字化产业化提供海量数据资源。通过培育壮大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,提高关键软硬件的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。结合海量数据,有助于催生智慧产业、智慧城市、智慧社会、智慧生活等新业态,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。

佛山市禅城区委书记、区长闫冰表示,计划到2025年,集聚区建设基本成型,成为佛山数字领域产业集聚发展的高地。累计入驻亿元以上数字产业项目不少于40个,建成2个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和1个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,引进培育80余家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和5个省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,数字经济相关企业超过6000家,上市数字经济企业超过3家,数字经济产值突破1000亿元。到2030年,引进和培育150家以上数字化转型服务商,数字经济相关企业达到1万家以上,上市数字经济企业达到6家以上。数字经济产值预计超过2000亿元。

当前,百年变局和百年疫情叠加交织,国际力量深刻调整。未来全球经济发展主动权的竞争焦点越来越集中在数字经济上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一关键力量,重组全球要素资源,重塑全球经济格局,改变全球竞争格局,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释放更大潜力。
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